07 - 刺激淡化法
🧠 咩係刺激淡化法(Stimulus Fading)?
「刺激淡化」係一種行為治療技巧,目標係幫助小朋友喺冇「安全人物」(例如父母)陪伴底下,都可以開口講嘢。方法係由小朋友最熟悉、最舒服嘅環境開始,逐步減少陪伴嘅人數或距離,讓佢哋慢慢適應新對象、新環境,最終可以獨立溝通。
🎯 適用對象:
有選擇性緘默症
喺屋企可以講嘢,但喺學校或陌生人面前唔出聲
害怕新環境、陌生人或老師
對依賴父母安全感好強
🪜 刺激淡化法嘅操作步驟
Step 1:由「最安全」開始
小朋友喺屋企同爸媽講嘢冇問題 → 由呢個環境做起
Step 2:引入一位熟悉新人物(如阿姨、表哥)
一齊玩遊戲
父母坐喺隔離,小朋友可以小聲講嘢
Step 3:父母慢慢退後
由「坐埋一齊」→「企喺遠少少」→「行開一陣」
對話繼續進行,但父母唔再主導
Step 4:完全獨立對話
小朋友開始可以喺冇父母陪伴下,對住新對象講嘢
再慢慢引入其他人或校園情境
👧 案例一:小茵(5歲)——從媽媽身邊,走向獨立應對
背景:
小茵喺屋企可以講嘢,但一出門就唔講,連鄰居問「早晨」都唔回應。
練習過程:
媽媽陪住:媽媽、姑姐、小茵一齊玩「動物卡片」遊戲。姑姐問:「你最鍾意邊隻動物?」小茵:(細聲同媽媽講)「小狗」
媽媽離遠啲:媽媽話:「我去廚房倒杯水」,退到廚房,小茵仍然望住姑姐。姑姐再問:「點解你鍾意小狗?」小茵:(好細聲)「因為佢哋好可愛」
媽媽完全唔喺場:媽媽話:「我出去買麵包,一陣返嚟」,小茵獨自同姑姐講咗幾句。
🎉 結果:小茵第一次喺冇媽媽陪下,主動同人講咗一段話。
🧑🏫 案例二:小浩(8歲)——學校環境下嘅刺激淡化
背景:
小浩喺學校完全唔講嘢,但喺屋企可以講得滔滔不絕。
練習過程:
老師 + 媽媽同場:媽媽帶小浩返學,坐喺課室度,老師問:「你鍾意邊個顏色?」小浩:(細聲同媽媽講)「藍色」
媽媽退出:第二次練習,媽媽坐喺課室門口 ,老師重覆問題,小浩望住老師,細聲答咗「藍色」
老師單獨對話:媽媽完全唔喺場,小浩可以小聲同老師講:「我想用藍色筆」
🎯 目標完成:小浩學會喺學校冇媽媽陪下開口。
💬 常用對話語句建議(照顧者可參考)
情境 | 可用說話 |
鼓勵講話 | 「你啱啱講咗一個字,我有聽到。」 |
父母退場前 | 「我去廚房一陣,你同阿姨玩住先。」 |
小朋友講完話 | 「多謝你分享~我好開心聽到你講。」 |
小朋友唔講時 | 「唔緊要,你未準備好都冇問題,我哋慢慢嚟。」 |
🎁 配合技巧建議
✅ 正向強化:小朋友每講一句,可以拎貼紙、玩5分鐘玩具、揀故事書
✅ 塑造法結合使用:先接受非語言反應(點頭、手指),慢慢過渡到講一個字、一句話
✅ 使用熟悉人物作過渡橋樑:親戚、鄰居、同學、哥哥姐姐都可以參與
⚠️ 常見挑戰與應對策略
挑戰 | 應對方法 |
小朋友一退後就唔敢講 | 回到上一步,縮短父母離開時間 |
小朋友太依賴父母 | 逐步「假裝離開」→ 真實短暫離場 |
家長太心急想見成效 | 記住每個小步都係進步,唔好急於求成 |
家中練習困難(冇時間/太嘈) | 揀週末、靜啲嘅時間段做練習;或 者喺學校請老師配合 |
🌈 成功關鍵
慢慢嚟:唔可以急,每個小朋友進度唔同
唔催促:唔強逼講話,接受沉默
結構清晰:有計劃、有安排、逐步推進
家校合作:父母、老師、治療師要同步行動
🧭 小貼士
👂 觀察孩子情緒反應:唔好一見佢沉默就推進下一步
👥 擴大安全人物網絡:唔止父母可以做引導者
🧱 環境改變要細緻:退場距離、時間、對象都要控制得好好
📅 記錄進度:寫低每次練習嘅情況,方便調整策略
✅ 總結
刺激淡化法唔係「一夜之間」見效嘅方法,但佢提供咗一條穩定、溫和嘅路,幫助小朋友由依賴父母 → 慢慢獨立開口。只要有耐性、有計劃、有合作,沉默係可以慢慢被打破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