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眠認知行為治療 第01課:入門與詳解
失眠係乜嘢?
失眠即係成日瞓唔着或者瞓得唔安穩,影響咗大約33%到50%嘅成年人。
唔單止係「唔夠瞁」咁簡單,仲可能搞亂你嘅記性、免疫力、新陳代謝,甚至搞到情緒病。
食安眠藥短時間可能救急,但長遠嚟講有副作用,例如要愈食愈多、上癮。
CBT-i係乜嘢?
失眠認知行為治療(CBT-i)係一種唔使食藥嘅療法,被公認係醫慢性失眠嘅最佳方法。
佢幫你改善睡眠質素,例如縮短入睡時間、減少半夜醒、提升「瞓覺效率」。
效果同安眠藥差不多,但冇副作用、復發率低,仲教你一世受用嘅瞓覺技巧。
核心理念:同你嘅身體自然節奏合作,夜晚靜心,重建健康睡眠。
CBT-i嘅賣點
唔係仙丹,唔會即刻見效,但長遠改善睡眠質素。
提升整體健康同幸福感,特別啱怕食藥上癮或擔心腦力衰退嘅人。
CBT-i 全面拆解
CBT-i嘅定義
全名「失眠認知行為治療」,係一套有系統嘅短期療法。
結合「改諗法」(認知治療)同「改習慣」(行為治療),幫你同睡眠重建好關係。
適用人群:孕婦、創傷後患者、癌症康復者等,目標係唔靠藥瞓得好。
CBT-i點樣搞亂失眠?
用六招逐一擊破失眠問題:
1. 刺激控制法
目標:將床同睡房變成「瞓覺專區」。
做法:
只喺床瞓覺同親密行為,唔做其他(例如睇書、煲劇)。
瞓唔着20分鐘就落床,去客廳放鬆(例如聽輕音樂)。
每日定時起身,唔理前晚瞓幾點。
原理:訓練大腦一見床就眼瞓。
2. 睡眠限制法
目標:縮短床上時間,增加「瞓覺壓力」。
做法:
睇睡眠日記,如果平均瞓5個鐘,就限床上時間5.5個鐘(例:1點瞓,6點半起)。
瞓得好咗,再慢慢加時間。
效果:減少碌床時間,提升效率。
3. 睡眠壓縮法
目標:溫和版限制法,特別啱長者或體弱者。
做法:逐步減床上時間,避免突然改變唔適應。
優勢:過程慢但舒服啲。
4. 鬆弛訓練
目標:瞓前放鬆身心。
做法:
逐步鬆弛肌肉:由腳趾到頭,繃緊再放鬆。
深呼吸、正念冥想、輕柔瑜伽。
原理:將腦從「忙亂」轉到「休息」模式。
5. 認知重 組
目標:踢走失眠焦慮。
做法:
改唔合理諗法,例如「瞓唔夠8鐘會死」變「6鐘優質瞓都夠」。
同治療師一齊拆解思想陷阱。
效果:少咗壓力,瞓得更好。
6. 睡眠知識+功課
目標:用科學改善習慣。
做法:
學睡眠常識:下晝4點後唔飲咖啡,睡房保持18-22°C。
寫「睡眠日記」:記低幾點瞓、醒幾多次。
作用:搵出問題根源,逐步調整。
療程:通常6-8次,治療師會同你訂目標,解決實行時嘅難處。
CBT-i效果有幾勁?
研究顯示:
瞓覺效率升7.9%。
入睡時間縮短19分鐘。
半夜醒後清醒時間減22分鐘。
總睡眠時間多24.5分鐘。
持久性:半年後效果仲在,尤其入睡快同少醒最穩。
雖然長遠總睡眠時間可能跌少少(約12分鐘),但整體完勝食藥。
2025年新動向
網上CBT-i:用手機app記日記、聽放鬆音,疫情後超流行。
特殊人群:研究點幫癌症患者、青少年用CBT-i。
大腦定制:未來可能用腦掃描搵最適合你嘅療法。
用CBT-i要注意啲乜?
初期挑戰:限制時間可能令日頭眼瞓。
要自律:要堅持寫日記、守時間表,唔夠恆心易放棄。
資源少:唔係處處有專家,可能要靠網上工具。
點解揀CBT-i?
效果同食藥一樣,但冇副作用。
學識一世受用嘅睡眠管理技巧。
減低失眠引發嘅腦退化同情緒病風險。
References
Sleep Foundation. (n.d.).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(CBT-I). Retrieved March 31, 2025, from https://www.sleepfoundation.org/insomnia/treatment/cognitive-behavioral-therapy-insomnia
Trauer, J. M., Qian, M. Y., Doyle, J. S., Rajaratnam, S. M. W., & Cunnington, D. (2015).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chronic insomnia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, 163(3), 191–204. https://doi.org/10.7326/M14-2841
Vedaa, Ø., Kallestad, H., Scott, J., Smith, O. R. F., Pallesen, S., Morken, G., Langsrud, K., & Sivertsen, B. (2021). Advances in digital CBT: Where are we now, and where next? Sleep Medicine Clinics, 16(1), 1–12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jsmc.2020.10.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