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課:信任連接
1. 醫療創傷後遺症
典型經歷:
▸ 被急症室護士當眾叫舊名
▸ 婦科檢查被要求「除晒束胸帶」兼評頭品足
輔導策略:
▸ 主動問:「之前睇醫生有冇遇過唔舒服嘅經歷?」
▸ 提供「友善醫療名單」減低焦慮
2. 權威恐懼症
心結根源:
▸ 驚輔導員又扮「守門人」(Gatekeeper),要符合佢標準先肯幫
▸ 試過被社工話:「你咁男仔頭點算FtM?剪短髮就夠啦」
破解方法:
▸ 開場白講明:「我唔係裁判,唔會考你夠唔夠『似』男人女人」
▸ 共同制定目標,唔用「合格線」做標準
3. 身份驗證飢渴
行為表徵:
▸ 不斷問:「你覺得我似唔似真男人?」
▸ 瘋狂收集圈內人認同(例如IG追蹤數)
介入方向:
▸ 用中性描述和語氣
▸ 肯定語句:「我見到你好努力活出自己嘅模樣」
4. 宗教文化枷鎖
常見衝突:
▸ 基督徒個案驚「神憎變性」,但又渴望受洗
▸ 傳統家庭用「風水命格」反對過渡(例如「你八字屬陰唔可以做男人」)
應對貼士:
▸ 連結宗教友善資源
▸ 用科學角度拆解
5. 保密生死線
高危情境:
▸ 驚屋企人撞破
▸ 在職人士怕公司知悉影響晉升
具體措施:
▸ 文件用代號代替真名
▸ 預先商量緊急聯絡方式(例如用Telegram而唔留電話)
6. 出櫃創傷循環
矛盾心理:
▸ 想講真話但又怕被當「怪物」
▸ 試過向朋友出櫃後被疏遠
重建步驟:
1️⃣ 製作「安全出櫃地圖」:由最支持嘅朋友開始
2️⃣ 角色扮演練習:「如果阿媽問點解把聲變咗?」
7. 跨文化信任落差
特殊群體:
▸ 少數裔跨性別者面對三重歧視(種族+性別+宗教)
▸ 新移民怕被標籤「假結婚」而不敢改身份證
文化橋樑:
▸ 安排同文化背景朋輩支援
▸ 協助翻譯醫療文件(例如印地語版HRT同意書;提示:AI)
8. 制度性背叛記憶
集體創傷:
▸ 改身份證被職員大聲問:「切咗未啊?」
▸ 中學生被學校強制「心理評估」才能用男廁
修復方法:
▸ 承認制度缺陷:「係個系統未準備好,唔係你嘅錯」
▸ 協助撰寫投訴信
📍 信任建立黃金三招
語言微調:
唔好問:「你係男定女?」
改問:「你希望我點稱呼你?」
空間主權:
每次開場確認:「今日你想傾啲咩?」
允許帶安心物件(例如代表性別嘅襟章)
失敗修補:
講錯代詞即時道歉:「Sorry,我頭先講錯咗」
示範脆弱:「我都仲學緊點樣更好支持你」
記住:
信任係玻璃樽,
跌碎過嘅人需要更多時間黐返。 🧩
( 信任方程式 = 真誠 + 耐性 - 權威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