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8 - 刺激淡化法 Case Study
📘 個案研究:小童(6歲)——由依賴媽媽到獨立講說話
👧🎓 基本資料
姓名:小 童(化名)
年齡:6歲
診斷:選擇性緘默症
情況簡述:
喺屋企講嘢自然流利
一去到學校、親戚聚會完全唔講
連點頭、眼神接觸都會逃避
父母態度:願意配合練習,有耐性但有時會焦急
治療目標:幫助小童喺冇媽媽陪伴下,能夠同其他大人互動講話
🎯 介入策略:刺激淡化法(Stimulus Fading)
目標係透過逐步改變陪伴環境,令小童慢慢由媽媽陪伴 → 媽媽退場 → 獨立講說話。
🪜 刺激淡化階段設計
階段 | 環境安排 | 小童角色 | 媽媽角色 |
1 | 媽媽 + 小童 + 阿姨(熟人) | 小聲對媽媽講說話 | 媽媽坐身邊,協助回答 |
2 | 媽媽稍為退後(坐遠啲) | 嘗試對阿姨講一兩個字 | 微笑鼓勵,但唔插嘴 |
3 | 媽媽暫時離開(去廚房) | 小聲對阿姨講一整句 | 5分鐘後回來 |
4 | 媽媽唔喺場 | 小童可以獨立講完整句 | 媽媽只喺屋企其他地方等候 |
💬 逐字對話紀錄(階段一 → 三)
🏠 地點:家中客廳
👥 角色:媽媽、小童、阿姨
✅ 階段一:媽媽坐身邊
阿姨:小童,你今日喺學校玩咗啲乜?小童:(望住媽媽,小聲)積木。媽媽:哦~佢話玩咗積木呀~阿姨:原來咁~你砌咗咩形狀呀?
✅ 階段二:媽媽退後少少
媽媽:我坐過去少少~你哋慢慢傾~(媽媽退後至梳化另一邊)
阿姨:你砌咗咩形呀,小童?小童:(望住阿姨,極細聲)屋仔。阿姨:屋仔?好叻呀~係咪有窗㗎?
✅ 階段三:媽媽暫時離場
媽媽:我去整杯茶,等陣返嚟~
(媽媽去廚房,阿姨同小童單獨)
阿姨:你鍾唔鍾意畫畫呀?小童:(細聲)鍾意。阿姨:畫啲乜最開心呀?小童:(細聲)畫貓貓。
🎉 突破點出現! 小童第一次冇媽媽陪下,主動講句完整句。
📈 進展觀察
項目 | 初期 | 第3週 | 第6週 |
對媽媽講話 | ✅ 流利 | ✅ | ✅ |
對阿姨講話 | ❌ 唔肯望 | ✅ 小聲單字 | ✅ 小聲句子 |
媽媽唔喺場講話 | ❌ 完全唔講 | ❌ 只點頭 | ✅ 小聲完整句 |
對陌生人講話 | ❌ 完全唔應 | ❌ | 部分情境中小聲講一兩個字 |
🧠 家長回應與反思
媽媽表示:退後嗰刻好唔捨得,驚佢唔講,但發現佢反而冇咁依賴。
挑戰:有時小童會「退返轉頭」,重新依賴媽媽,需要再重複前一步。
策略微調:
一次練習時間唔超過10分鐘
用遊戲或故事引入對話,減低壓力感
✅ 成功要素總結
要素 | 說明 |
漸進環境轉變 | 由陪到唔陪,循序漸進 |
對象選擇熟悉 | 始於親密親戚,唔係陌生人 |
對話自然簡單 | 問題唔複雜,例如「你鍾意咩?」 |
父母角色控制 | 唔係突然消失,而係溫和「退場」 |
正面鼓勵 | 每講一字,簡單回應「我聽到啦」 |
📌 建議後續行動
📅 每星期安排2次練習,情境唔好太密集
🧒 嘗試轉移到其他熟人(如鄰居、同 學)
🧑🏫 配合學校進行相同退場練習,例如老師陪住,媽媽慢慢離開課室
📝 結語
刺激淡化唔係「一步登天」,但只要持續做、慢慢退、用心觀察,小朋友真係可以一步一步講返第一句說話。呢個過程唔止係小朋友心理嘅突破,對家長嚟講亦係一場「放手」嘅學習。記住:每一步都係得著,唔怕慢,最緊要唔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