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課:連續測量紀錄
🕒Part 1: 進階持續測量 (Advanced Continuous Measurement)
📸複雜連續記錄 (Complex Continuous Recording)
例:阿明喺課室同時 尖叫+掟嘢+逃跑,要點同時錄?
Onset-offset recording:
📱用手機錄影,事後逐秒mark開始同結束時間(例:尖叫 10:00:23 - 10:00:45)
Time-series data:
📈畫折線圖睇「每日3PM準時發作」嘅規律(可能同小息後轉堂有關?)
💡科技整合秘技 (Technology Integration)
自動計時器伏位:
用iPad App自動計尖叫持續時間,但記得 set震機提示——唔係睇唔到個screen熄咗!
同步系統實例:
治療師A用平板錄行為,治療師B同時用手環測心跳,Wi-Fi斷線就即刻喊「阿強,開手機hotspot頂住!」
📊Part 2: 頻率記錄升呢版 (Frequency/Rate Recording)
🔢高頻行為點捉?(High-frequency behaviors)
例:自殘每分鐘拍頭15次,用 行為流記錄法 (Behavior streams):
畫時間軸分30秒一格
用✓記每格內次數
發現「拍頭→咬手→拍頭」嘅固定chain
🧮Rate計數陷阱:
「做10次功課撕紙」vs「1次過撕爛10張紙」
➡️ 前者Rate=10次/時,後者Rate=1次/時但 強度更高,要加註解!
📉Part 3: 數據分析黑科技 (Data Analysis Methods)
📌Rate normalization點玩:
例:比較「尖叫(每日2-5次)」vs「打人(每週1-3次)」
➡️ 轉換成 每小時比率:打人=0.02次/小時,尖叫=0.3次/小時,即刻睇出邊個問題嚴重!
🕵️♀️Pattern detection實戰:
用Excel整 熱力圖 發現:
每逢轉堂前5分鐘就掟筆
阿Sir行過身邊時0攻擊行為
➡️ 可能係 逃避轉換環境 嘅功能!
⏱️Part 4: 反應延遲深水區 (Response Latency)
🔗連鎖反應測量 (Chain completion)
例:教「攞碗→裝飯→坐低」:
每步驟限時10秒,超時就mark 紅色三角
發現「裝飯」步驟平均延遲23秒(可能唔識用飯勺?)
🕵️ 連鎖反應測量:煮麵五部曲崩壞現場
任務鏈:「開櫃→攞麵→關櫃→開爐→落鑊」
數據記錄:
開櫃:2秒 ✅
攞麵:卡住15秒(發現手指肌力不足握不穩包裝)🤚
關櫃:猛力撞櫃門(觸覺敏感避開手柄)🚪
開爐:呆望火種8秒(恐懼火光閃爍)🔥
落鑊:最後成功但手震灑出30%麵條 🍜
干預方案:
✅ 改用易撕包裝+加裝櫃門緩 衝器
✅ 爐頭貼熒光貼紙標示安全距離
✅ 自製「落鑊導軌」訓練肌肉記憶
⏳ 延遲分級制:秒數背後的秘密
等級 | 延遲秒數 | 行為解讀 | 應對辣招
--- | --- | --- | ---
綠區 | 0-3秒 | 條件反射 | 趁熱打鐵教新技能
黃區 | 4-7秒 | 認知掙扎 | 拆細步驟+視覺提示
紅區 | 8+秒 | 系統當機 | 立即肢體輔助+事後分析
案例:
阿傑「綁鞋帶」延遲數據:
抽繩:2秒(綠)
交叉:5秒(黃,手指協調卡關)
打結:12秒(紅,空間概念混亂)
神操作:
✅ 改用雙色鞋帶(紅左藍右)
✅ 3D打印「打結模具」輔助
✅ 導入競速遊戲:「15秒內完成送貼紙」🎯
🤖Part 5: 多重測量整合系統 (Multiple Measure Integration)
🎛️ 混合記錄實戰大全
案例1:課室踢櫈王
| 踢櫈次數 | 持續時間 | 強 度分貝 | 備註 |
|-------|-------|-------|----------------|
| 8次 | 總長6'45" | 平均75dB 📢 | 「每次踢完會偷望老師反應」 |
🔍 分析:
高峰期在放學前最後一節(佔總次數70%)
強度與同學笑聲成正比(見備註欄:「阿強模仿猩猩叫後踢得更猛」)
案例2:自殘手手數據融合
| 拍頭次數 | 單次最長持續 | 皮膚紅腫等級 | 觸發事件 |
|-------|-------|-------|----------------|
| 15次 | 38秒 ⏳ | Level 3(明顯紅印) | 「做唔到數學題第4題時爆發」🧮 |
💡 發現:
75%發生在「進位加法」題型
持續時間與題目數字大小成正比(20以內題目:平均12秒 vs 過百題目:平均27秒)
🧮 Composite Scores 核爆公式 (自製)
1. 課室破壞力指數
= (離座次數×1) + (尖叫分貝×0.2) + (推翻物件次數×3)
應用:
阿明指數:(6×1) + (88dB×0.2) + (2×3) = 6+17.6+6=29.6
阿芳指數:(3×1) + (102dB×0.2) + (4×3) = 3+20.4+12=35.4
結論:阿芳破壞力更強(但阿明持久戰)
2. 社交尷尬值
= (眼神閃避秒數×0.5) + (結巴次數×2) + (錯誤解讀表情次數×5)
實測:
見校長時:(45秒×0.5)+(8×2)+(3×5)=22.5+16+15=53.5
見同學時:(12秒×0.5)+(2×2)+(1×5)=6+4+5=15
策略:優先訓練權威人物應對
3. 家長崩潰指數
= (每日重複問題次數÷3) + (凌晨吵醒次數×2) + (公共場所失控次數×5)
例子:
週一:(9÷3)+(1×2)+(0×5)=3+2+0=5
週六:(15÷3)+(0×2)+(2×5)=5+0+10=15
對策:週末加強預警方案
💬街坊級例子拆解:
「Concurrent behaviors」 = 「阿媽鬧緊仔,個仔同時摵手皮+擰頭+細細聲講粗口,全部要分欄記錄!」
「Learning curves」 = 「教咗10次扣鈕,頭3次用15分鐘,第7次突然跌到2分鐘——可能係開竅位要重點分析!」
🎯記住:進階測量唔係齋靠器材,最緊要識得 睇環境關聯 同 諗行為功能!
Related Lectures:
Category 4: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
These lectures focus on preparing, collecting, recording, and analyzing data in ABA practice.
Lecture 7: 數據收集準備 (Preparation for Data Collection)
Lecture 8: 連續測量紀錄 (Continuous Measurement Recording)
Lecture 9: 間斷測量紀錄 (Discontinuous Measurement Recording)
Lecture 10: 成果記錄 (Outcome Recording)
Lecture 11: 數據入庫+圖表攻略 (Data Entry and Charting Strategies)
Lecture 15: 數據整合與分析 (Data Integration and Analysis)
Lecture 40: 變數追蹤實戰 (Practical Variable Tracki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