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課:評估文檔書寫攻略
ABA課程筆記 - 第17課:評估文檔攻略
一、技術文檔要夠「硬淨」🛠️
「寫文件要似整菠蘿油——層次分明又夠脆!」
程序細節(Procedural details)
例:記錄阿明發脾氣嘅SOP
「每次尖叫後等3秒→記錄持續時間→用藍筆寫前因→紅筆寫後果→5分鐘內入電腦」
變數定義(Variable definitions)
搞笑操作:
「尖叫 」= 持續3秒以上+音量>70分貝+有跺腳動作(阿婆話:「咁樣同街市阿嬋有咩分別?」)
控制措施(Control measures)
防作弊妙招:
「雙盲記錄法」——治療師A寫時間,治療師B記次數,最後對數發現阿強實際發脾氣次數比阿媽報告少50%!
二、結果文檔要識「講古仔」📊
「數據唔係齋擺數字,要寫到《溏心風暴》咁戲劇化!」
原始數據(Raw data)玩穿越
阿強行為日記節選:
14:30 搶玩具→被罵→大笑(持續18秒)
15:00 數學作業→鉛筆折斷→撞頭3次→去保健室
視覺分析(Visual analysis)神比喻
折線圖示範:
「介入前」阿玲尖叫次數似恒指大上大落
「介入後」變澳門賭場老虎機——間中先派彩
統計核爆(Statistical tests)
現實版《數碼暴龍》:(這例子是誇張版)
用T-test發現「延遲滿足訓練」前後,阿成摔東西次數 p<0.05→證明有效過食退燒藥!
三、臨床文檔要夠「貼地」🏥
「寫報告要學茶餐廳阿姐——快狠準兼送例湯!」
功能識別(Function identification)金句
案例結論:
「阿May咬手唔係自殘,係同阿媽鬥法嘅生化武器!」(實測:每次咬手後阿媽會停止嘮叨)
模式分析(Pattern analysis)捉鬼
時間表神發現:
每逢阿爸夜班(凌晨1:00-6:00),阿仔夜尿次數急升300%→原來係驚黑要阿媽陪!
建議要「睇餸食飯」
經典提案:
「與其迫阿玲坐定定30分鐘,不如每5分鐘俾佢跳10下彈床,功課完成率即升8成!」
四、整合報告玩「連環計」🕵️♂️
「一份報告要似七巧板,拼得出全景圖!」
交叉驗證(Cross-validation)踢爆
三面睇法:
家長話:「阿明成日夢遊」
老師話:「課室經常瞌睡」
我哋紅外線監控發現:
→ 原來偷睇手機到凌晨3點!
治療計劃(Treatment planning)示範
落雨收柴方案:
階段1:用Pokemon卡換安靜坐5分鐘
階段2:加碼傳說對決皮膚換做作業
階段3:自發性學習後解鎖Switch時間
五、質量保證要「做醜人」🔍
「Check文件要似驗屍官,連指甲縫都唔放過!」
格式核對(Format specifications)強迫症
扣分實例:
「第3頁用咗Arial體?我哋規定要用新細明體!」
「個graphic唔跟Pantone色卡?重做!」
倫理陷阱(Ethical considerations)
血淚教訓:
阿叔份報告寫「智商似馬騮」→被家長投訴→改寫「認知發展與靈長類有共通性」即刻過關??
建議:寫「疑似智力有問題」比較好
同儕互片(Peer review)現場
毒舌評語:
「你話『行為明顯改善』?數據得15%進步叫明顯?我阿媽煮餸失手都明顯過你啦!」
六、文檔升級秘技💼
「學識呢三招,包你份file升呢做VIP!」
數據presentation要「戲劇化」
案例:
將阿玲尖叫頻率對比港鐵故障次數→阿媽即刻明:「原來仲密過地鐵壞閘機!」
錯誤修正(Error correction)要快
爆笑應對:
發現寫錯「每日干預8小時」→急call家長:「頭先測試你誠意㗎咋,實際每日1.5小時夠啦!」
修改程序(Modification procedures)
辦公室政治:
份報告俾上司改到七彩?立即啟動「版本控制系統」→ 存檔V1(原稿)、V2(上司版)、V3 (暗黑修改版)
精華總結🚨
• 寫文檔要似「整咖喱魚蛋」——愈熬愈入味(data integration)
• 做質量檢查要似「收數佬」——咬住唔放(accuracy checks)
• 臨床解讀要似「黃子華棟篤笑」——表面搞笑內有深意(clinical implications)
附錄: 報告樣本 & <升Level標記>
個案編號:ABC-2023-010
報告日期:2023年10月20日
1. 個案基本資料
姓名:陳小明(化名)
年齡:4歲
性別:男
入學日期:2023年10月15日
行為分析師:李姑娘
---
2. 背景資料
轉介原因:
- 社交互動困難(如:極少主動同其他小朋友玩)
- 語言表達能力明顯落後(常用單字或尖叫表達需求)
- 重複性行為(例如長時間排列玩具、緊張時拍手)
醫療及發展史:
- 3歲時經兒童精神科確診自閉症譜系障礙(ASD)
- 無其他已知身體疾病
家庭狀況:
- 與父母及2歲妹妹同住
- 父母表示希望加強「主動溝通」同「情緒管理」
過往治療:
- 過去半年接受言語治療,進步較慢
—
3. 初步評估結果
直接觀察(10月16-19日):
- 平均每15分鐘出現3-5次拍手行為(尤其在轉換活動時)
- 80%時間迴避眼神接觸
- 僅用「要」「唔要」表達需求,伴隨拉成人手部動作
<控制措施>雙盲記錄法實例
治療師A記錄時間,治療師B計數,發現家長報告拍手次數(15次/小時)與實際觀察(8次/小時)差異達47%
<變數定義>操作型定義
- 「拍手行為」= 雙手合併拍擊≥2次+持續3秒以上+伴隨身體搖晃
- 「有效提要求」= 清晰指向物件+使用「我要X」完整句式
---
4. 目標行為與介入方案
短期目標(3個月):
1. 提要求(Manding)
- 目標:用「我要[物件]」句式表達需求,每日至少5次
- 策略:
- 使用DTT(離散試驗訓練)逐步強化語言模仿
- 視覺提示卡(圖片+文字)輔助
2. 社交互動
- 目標:在小組活動中主動與同伴互動(如遞玩具、拍手遊戲)每節2次
- 策略:
- PRT(關鍵反應訓練)融入遊戲治療
- 即時強化(例如:「小明分享車車好叻!」+ 代幣獎勵)
3. 減少重複行為
- 目標:拍手行為由每小時8次降至≤2次
- 策略:
- 功能性溝通訓練(FCT):教導用「驚」或「幫手」代替拍手
- 感覺替代方案(提供減壓球)
<程序細節>尖叫處理SOP
1. 等待3秒靜默 → 2. 出示「冷靜卡」 → 3. 示範深呼吸 → 4. 成功模仿後立即強化
<功能識別>拍手行為功能分析
經ABC分析發現:82%發生在「轉換環境」前5分鐘 → 判定為「應對焦慮的自我刺激」
<模式分析>時間規律
數據顯示:每周一早餐後問題行為增加200% → 推測與「周末家庭聚會打亂作息」有關
---
5. 數據記錄方式
- 📊 ABC記錄表(記錄拍手行為前因後果)
- 📅 每日頻次記錄(由教師與家長同步填寫)
- 💬 每周影片分析(抽查10分鐘自由遊戲片段)
<原始數據>日記節選(10/18)
14:15 轉換活動前 → 拍手5次+咬衣領 → 提供減壓球 → 30秒後停止
15:00 拒絕分享玩具 → 尖叫12秒 → 示範「輪流玩」 → 成功模仿
<視覺分析>介入前後對比
拍手頻率折線圖:
- 介入前波動如「港股暴瀉」(每日8-20次)
- 介入後平穩似「定期存款」(維持2-5次)
---
6. 家長配合事項
- 每晚進行15分鐘「選擇板」訓練(附圖示教材)
- 避免在個案尖叫時立即滿足需求(改用「示範正確句式」)
- 每周三下午5點親子諮詢時段
<治療計劃>階段性強化方案
階段1:用「車車貼紙」換取坐定5分鐘
階段2:升級「超人卡」換取完成簡單指令
階段3:自發性社交後獲得「公園遊玩時間」
<倫理陷阱>用語調整
原 描述:「智力似細佬妹」 → 修正為「發展速度與同齡兒童存在差異」
---
7. 質量監控
<格式核對>強迫症級別檢查
- 所有表格嚴格採用Pantone 284C藍!?
- 時間記錄精確到秒(例:14:05:23 而非「下午兩點左右」)
<交叉驗證>三方數據對照
家長報告:語言進步50%
教師記錄:實際進步32%
影片分析:目標句式使用率27% → 判定「家長過度樂觀」
---
Related Lectures:
Category 5: Documentation and Record-Keeping
These lectures address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documents and writing clinical records.
Lecture 12: 文檔管理求生指南 (Document Management Survival Guide)
Lecture 17: 評估文檔書寫攻略 (Assessment Documentation Writing Strategies)
Lecture 18: 複雜個案文檔紀錄 (Documentation for Complex Cases)
Lecture 41: 專業記錄技巧 (Professional Recording Techniques)
Lecture 43: 文件記錄實戰 (Practical Documentation Skills)